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万氏四兄弟(即是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因为看了美国佛莱雪兄弟做的动画片《逃出墨水瓶》而产生对动画制作浓厚的兴趣,1926年完全靠着自学动画制作的情况下,万氏兄弟制作了属于他们的动画作品长达十二分钟的《大闹画室》。
而在1937年,迪士尼上映了世界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而万氏兄弟在《白雪公主》上映后仅仅过了四年1941推出国产的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要知道那是炮火连天的时代,顶着诸多坏因,万氏兄弟还是完成了对于国漫甚至是日漫而言都足以堪称部伟大作品。因为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就是激励当时只有14岁的手冢治虫,也是因《铁扇公主》手冢治虫才会踏上动漫这条道路。
《铁扇公主》在全亚洲范围获得成功后,万氏兄弟就开始筹备《大闹天宫》但因战火的原因,这个计划被搁置而这一搁置便是二十年。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卡通股成立了美术组,次年1950年22名骨干成员集体迁到上海。随后万氏兄弟、钱家骏、特伟、李克弱等一众名家先后加入,1955年美术组制作了国产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这是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国产动画(1956年获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然而评选的评委们误以为这是一部苏联动画。当然这不能怪评委,上海美术组没有做彩色动画的经验,在动画色彩和背景乐都用弦乐这些习惯的确是在模仿苏联动画;但这对美术组的人来说耿耿于怀,也是这时美术组的领导特伟先生提出了一个口号“探民族之风格之路”。国漫正式踏上寻找属于自身个人的作品风格的道路,同年美术组特伟与李克弱先生交出了第一份“探民族风格”的作品《骄傲的将军》。
将国粹京剧中的脸谱艺术直接表现在人物的脸上,而配乐也没有再用苏联式的弦乐而是改为了极具特色的大鼓、唢呐等乐器。
1960年对于建厂三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极具转折重要的一年,不满足于普通的彩色动画、剪纸动画,在虞哲光先生领导下实验出一种新的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1959年徐景达先生思考是不是能够将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作成动画,他找到当时上美厂的摄影师段孝萱以及总技术师钱家骏商讨制作动画的可能性,1960年陈毅副总理参观上美厂展览时听到汇报后:“如果你们能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啦”,而后上美厂特设水墨动画研究小组历经数月确认水墨动画的可行性(一度是全上美厂投入创作实验环节),1961年7月国风新的模式诞生,不再局限于脸谱的风格,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国产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同年万氏兄弟迎来他们早已准备许久的项目,因种种原因被搁置了二十年之久的《大闹天宫》自1960年项目确认并组建制作组到1964年历经四年之久得以完成上下两集;《大闹天宫》是集结了当时制作组匠人们的心血,在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里30多人的团队共画了近十万幅原画,而对《大闹天宫》的投入也是当时新中国之最总投入近100万元,国产动漫的‘金字招牌’才得以诞生。
60年代中叶国产动漫技术和质量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彼时的上美厂于其说是动画制片厂更确切的来说是国产动画匠人们的实验基地,他们并不满足当时单一的制作模式才会不断研发新的动画片展现模式,木偶动画、折纸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动画等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匠人,才将国漫推到了国漫历史的巅峰。
在1960年至1964年国漫最为巅峰的时候,但从1966年上美厂因历史缘故在长达十一年时间里宛若停滞,不仅产量低作品本身也不够优秀,同时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只公映了上集而下集也因为相同的历史原因被暂停公映,一直到1978年《大闹天宫》才得以上下两集完整公映。
或许是沉痛的时间积压了上美厂匠人们创作的思绪,在得到恢复第二年即1979年,上美厂拿出了国漫第一部宽银屏动画作品《哪吒闹海》,如果说国漫要找一部可以媲美《大闹天宫》的作品也只有《哪吒闹海》可以与其媲美。《哪吒闹海》的制作组大多都是经历《大闹天宫》的老匠人们,他们将积压了十年的才华全部倾注在《哪吒闹海》中,《哪吒闹海》脱离最初京剧脸谱在人物服装、发饰造型上下足了功夫;而《哪吒闹海》更是有一种古希腊神话悲剧的气质,如果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是展现英雄的风采,那么《哪吒闹海》的哪吒便是展现英雄的成长与担当。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初上美厂持续创作了不少佳作,虽然大多都是主打20分钟的短片动画例如《九色鹿》、《三个和尚》、《雪孩子》、《猴子捞月》、《鹿铃》、《鹬蚌相争》以及系列木偶剧《阿凡提》、《天书奇谭》等等佳作。
在八十年代中旬即1984年国外长期资金市场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国产动漫迎来新的局面。在长期资金市场高薪的待遇下,上美厂的人才开始逐渐流失,加上电视的普及TV动画需求,是彼时“只出精品 慢工出细活”的上美厂无从下手。而长期资金市场欧美、日本动画也是给中国动漫市场上了一课,例如其后引进的欧美动画《变形金刚》最初放映时几乎没收什么钱,可在《变形金刚》大热以后依靠《变形金刚》的玩具周边获取盈利。这样的免费放动画,盈利靠周边是当时的国漫从未见过的手段,此时的上美厂不仅仅要预防人员的流失还要面临欧美、日本动画挤压市场。
而到了九十年代整个国漫进入了全面低谷,日漫与欧美动漫在国内市场则是“大杀四方”。日漫在九十年代贡献了相当数量的动画例如《灌篮高手》、《七龙珠大冒险》、《圣斗士星矢》等等作品,国漫虽然没有停歇不停创作,同时各地电视台也成立了卡通部门可作品质量参差不齐。1995年国家取消了对上美厂的统销统购,上美厂陷入了最低谷。从1990年开始国产动漫就没有很优秀的作品,国漫从辉煌陷入了最低谷,而沉寂近十年的上美厂在1999年拿出了国漫千禧年前最后的佳作《宝莲灯》。
《宝莲灯》在1999年投资高达1200万,集合了当时上美厂所有精英来制作,耗时5年打造了国产第一部“大片”动画。《宝莲灯》在制作的模式上尽量向好莱坞动画工业靠近,配音也请了一众知名明星如二郎神的配音姜文、孙悟空的配音陈佩斯以及宁静、徐帆。《宝莲灯》虽然在故事架构上格外的简单,黑白分明,可作为国内第一部愿意吸取国外动画优点与先进制作理念的作品它意义非凡。国漫和上美厂并非不思进取,可奈何彼时的观众不能接受;《宝莲灯》上映后口碑并不好,究其原因认为太过借鉴好莱坞动画工业和迪士尼动画,《宝莲灯》也成为上美厂最后佳作的绝唱,本想打开国内商业动画市场大门的《宝莲灯》,却未曾想却关上了此门。
人心不死 灯芯不灭人无心则死,灯无芯则灭,灯在人中,心在灯中,人心不死,灯芯不灭。——《宝莲灯》
进入千禧年后的国漫在电视动画依旧有着部分不错的作品,但在院线国产电影动画上可谓毫无建树(电影动画这一段时期仅香港地区的麦兜的故事与风云决算的上佳作)。千禧年的时候甚至连国产佳作《虹猫蓝兔七侠传》这样的作品都能给禁播了,国产动画彼时的处境不是单纯的全年龄动画这个词,而是动画在彼时的国内思想就应该是给儿童甚至是幼童看的,动画不应该充斥任何血腥和任何隐晦的动作以及场面。也正是这样才会诞生投资2100万做出了史诗级的3D动画《雷锋的故事》,《雷锋故事》投资2100万是绝对可能的事情,但钱用在哪里您细品。
而千禧年后很多人认为国家在打压动画行业,其实相反我们的祖国从02年开始就政策刺激国产动画输出。很可惜真正爱动画的太少,大多冲着国家发的补贴去的。当然毋庸置疑政府出台有关国产动画的政策真的很糟糕,因为政策里不管动画制作的优胜劣汰而只是单纯的注重动画的产量,造成许多动画制作组参水拉长每分钟使用原画近乎达到全程都在掉帧,再不然就是十分钟动画五分钟相同的画面,低成本的制作还拿国家补贴甚至于补贴都比制作费高,同时再卖给中央电视台各地省市电视台赚钱,国产动画在千禧年后不仅没了“上美厂”精益求精的态度在部分资本运作下更是没了底线。
08年一名叫饺子的人在网上发布了他个人制作的网络动画《打,打个大西瓜》,在网上播出后受到了一致好评,甚至斩获国际奖项。而这位网名叫饺子的人,也就是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魔童降世》的导演杨宇。不仅仅是杨宇,还有一直亏本却依然一头扎进国漫复兴最前线的《魁拔》;让国漫迷重获希望,让资金重新涌入国产动画电影的《大圣归来》;前面三部都是亏,全靠CEO王微(土豆网创始人)钟爱动画,追光动画才能迎来《白蛇:缘起》;不愿做低龄动画的不思凡,国家没分观影等级自己来个PG-13的《大护法》;沉寂数年,2D国产电影动画的新高峰《罗小黑战记》;国产电影动漫正因这样一群“人心不死,灯芯不灭”的人才能渐渐复兴起来。
国产动画落后很多人归结于千禧年后的制作组参差不齐,动画作品过于低龄化的缘故;事实国产动画落后还是要归结于1966年的历史缘故,前面说过相同的历史原因让国产动漫停滞了十年,而这十年恰巧是动画格局改变的重要时间。60年代的日本与美国开始了彩电的普及,我国八十年代才开始引进并普及,二十年间动画格局从电影荧屏转战到了电视荧屏;同样在此期间手冢治虫最大化极简制作成本,动画类型也更加多样化。这也是八十年代让国产动画的老匠人闷头一棒的原因,重开国门后发现外面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时间难以转变,国漫逐渐变得衰败,国漫也因此与外面的世界差了近二十的发展。
而进入千禧年后的现在,国漫动画电视产业虽然也是衰败但整体来说依然在缓慢进步,和跳崖式的电影动画是不能够比拟的。TV国产动画一路来依然有着《哪吒传奇》、《小鲤鱼历险记》、《虹猫蓝兔七侠传》、《秦时明月》这些作品支撑到现如今国产动画逐渐复兴的时候。不过现如今的TV国产动画日系风格很明显,借鉴日系动漫设定非常繁多。早期登陆日本宣传的《雏蜂》更是日系元素太多,其后《镇魂街》等作品都有借鉴日漫;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毕竟现如今的一批漫画作家受日漫影响是能够理解的,其次反观3D动画也有着借鉴迪士尼和欧美各大动画制作公司的痕迹,如《大圣归来》的叙事上还是参照好莱坞类型片的方式。但有部分人就用这样的借口来讽刺国漫,我想说的是“没有一口吃肥的胖子”,50年代的时候‘上美厂’尚且要参考苏联的动画,之后才逐渐探索国风发展成属于自身个人的风格。国产动漫现在已经探索新国风的路上,TV动画一直有如中日合拍《三国演义》、《秦时明月》后有《一人之下》、《刺客伍六七》、《快把我哥带走》这样只有国人才能明白的日常系故事,国产电影动画现如今也有《白蛇:缘起》、《哪吒》、《罗小黑战记》做着先锋的前例;而漫画方面也有《镖人》、《火凤燎原》这样的佳作。
如今的国产电影动画方面在国外比较成功的当属《罗小黑战记》,在日本口碑的确不错,可惜一部作品尚不可能做到大家想的‘文化输出’。而相反的电视动画上面国内非常火的《一人之下》,日本动画网站播放量非常惨淡。有许多国漫迷总用“国产作品不需要国外来评价”作为口头禅,但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跨越国际做到“文化输出”的,这才是每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去追求的。2006年Annecy(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评选了“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其中唯一一部国产作品是1988年“上美厂”水墨动画的绝唱《山水情》,时隔多年《山水情》依然是国漫最高艺术水准的代表,好的作品只会成为永恒的经典。
未来的国漫面临着多元化的困境,现如今的国产电影动画尤其是最出色的几部都和当年“上美厂”一样都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古典神话经典小说等人文文化改编,但过多运用改编这样的作品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而我国对于国产动画的IP较少,且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做的并不好,如《哪吒》大火后各种T恤、山寨周边轮番轰炸赚到的利润和制作组没什么关系。最后就是缠绕国漫最久的病因,总是被自己人说‘幼稚’,这层面上来说更多是上个世纪和千禧年初期留下的疑难杂症;“上美厂”的作品大多尚是育人育教,千禧年后的《大耳朵图图》、《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作品的确都是给低幼年龄观看,不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如今的国漫也逐渐在解开,国产动画现如今更多的面向青少年和成人层面。
再看国外动画的现状,欧美动画尤其是在3D电影动画上基本到达界限状态,不管剧本还是动画技术毫无疑问位居世界前列,正因为如此欧美动画正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而日本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TV动画基本被日本动画包圆,虽然近几年口号是“日本动漫业界药丸”,但网飞的投资,中国市场以及国外可开拓市场依然庞大,短时间内不会‘药丸’除非来一次和国漫一样的历史缘故,那时候别说日本动漫,日本这一个国家都要跨。正因为日本和欧美动画都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对于国漫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机遇能够在这些市场上合作无疑会对国漫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作品的‘角力’依然要看每个制作组对作品的打磨。
国漫历史用时间证明了经典永恒,现如今的国漫已经踏上属于自身个人的复兴之路,作为国漫迷只有翘首期待未来国漫再次登顶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