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税惠添美味 “食”韵展风华

  近年来,南宁市餐饮业持续创新,“邕味小吃”“邕城特色”“主题餐厅”等紧跟时代热潮,吸引八方来客。在广西税务局的统一部署下,南宁市税务部门聚焦餐饮行业实际发展需求,充分的发挥职能作用,主动送政策、优服务,提供全方位涉税费辅导,助推餐饮行业在当地升腾出旺盛的烟火气。

  在广西这个米粉大省(区),南宁生榨米粉独树一帜,以软、滑、香以及与众不同的微酸而闻名。位于南宁水街的某生榨米粉品牌,是“南宁餐饮老字号”“广西名小吃”“南宁必吃米粉”。

  问起这碗“酸馊”的粉,为何圈粉无数?品牌创始人黄天玲回答:“对于生榨米粉的发展,我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通过改良设备和制作环节,让米粉的制作更加精细,品质更稳定,口感更好,适应更多外地游客、年轻群体的口味。”

  不仅如此,该品牌还在品牌发展这条道路上做出了很多创新,比如建立生榨米粉非遗传承基地、建成围绕生榨米粉生产展开的专业化标准化食品厂、推出老友番茄等新口味等。这些创新举措,丰富了生榨米粉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生榨米粉特有的文化形态。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南宁市税务部门的服务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和优化。黄天玲表示:“税务部门便利化、智能化的服务举措,让我们更专注于生产经营。现在大部分业务都可以网上办。前段时间,我们在业务合同的发票开具等方面存在一些疑惑,通过征纳互动平台做咨询,很快得到了解答,为我们办税节约时机和精力。”

  在优化服务方面,南宁市税务部门主动靠前服务,着力构建“线上高效互动办、线下快速响应办”服务机制,找准纳税人实际关注问题,发挥个性化服务感知“触角”作用,持续跟踪问效,更好提升服务效能。

  说到食鱼生,在广西不得不提起横州鱼生。“吃鱼生,讲究‘新鲜’二字,在制作方面,每一步都严格执行鱼生标准,鱼生需精选新鲜靓的鲮鱼、皖鱼等品种,根据客人口感喜好切至不同薄度的鱼生片,随后进行创意摆盘成鸳鸯戏水、蝴蝶双飞、富贵花开等造型,精致高级,让人垂涎。”广西某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富表示。

  为让横州鱼生香飘四海,某鱼生馆创新性地将捞起鱼生命名为“风生水起”,率先对鱼生的摆盘设计与品鉴方式制定了相应标准,食法更精致。“我们从始至终在探究横州鱼生与不同菜系融合,与饮食潮流接轨的创新路径,希望把家乡这道菜鲜甜爽滑的滋味传递出去。”余富表示,“近几年,公司做品牌创新升级和业务拓展,税务部门针对我们经营特点,重点讲解支持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我们及时享受税费优惠。今年以来,公司享受税费减免16.9万元。”

  在守护非遗,帮企业更好传承和积极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南宁市税务部门聚焦非遗传承餐饮企业的经营特点,依托“线上+线下”渠道,强化政策落实力度,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添动力。

  位于南宁市新际路的广西某博物馆艺术主题餐厅,在设计上巧妙融入了博物馆的文物元素,门店装饰画将博物馆内的铜鼓、翔鹭、凤灯等壮锦文物图案以现代艺术手法呈现,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我们将穿壮衣、制绣球、唱山歌等广西非遗元素融入餐厅,通过创意民族菜式、壮乡非遗技艺展示等方式,打造独特用餐体验。”餐厅的运营方——某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敦伟表示,场景化的用餐体验,让大家在品尝美食之余能有更多的参与感、互动感与代入感,我们大家都希望在香味扑鼻的美食中,记录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见证其融合交流的美妙。

  谈到餐饮店和博物馆的联动效应,姚敦伟深有体会:“两者相融合,不但可以近距离享受美食,还能够最终靠壮锦主题餐饮这种新的形式巩固大家对历史的记忆。”餐厅的南宁老友鱼、自制侗寨打油茶、壮锦织造等特色美食和体验项目吸引着众多人来打卡。这种自发的传播效应,不仅为品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也逐步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姚敦伟表示:“我们在‘美食+非遗’‘美食+博物馆’的‘美食+’领域做成了行家。但是该怎么申报纳税,又要能享受哪些税费优惠,我们确实是外行。好在有税务部门定时进行专项辅导,为我们详细讲解和辅导政策与业务。不久前通过‘税费辅导周三见’课堂,我们更好地明白了外卖食品增值税缴纳等相关事项。”

  如今餐饮企业更专注美食特色,聚焦文化元素、地域特色,打造新场景。针对其中企业的涉税需求,南宁市税务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宣传辅导。南宁高新区税务局通过征纳互动平台在线应答、纳税人专项培训等形式,强化宣传辅导;上林县税务局组建“税法宣传队”,针对性梳理纳税涉税事项审批、税收减免等重点进行宣传辅导,及时解决企业有关涉税需求。

  “涉税业务办理没烦恼,我们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菜品开发和餐饮运营模式创新中。我们还根据潮流在包厢内加装了KTV设备,优化餐饮消费体验,壮族服饰试穿项目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姚敦伟表示。

  未来,南宁市税务部门将持续提升税费服务效能,针对“疑难杂症”分级处理,以更高效、更精准、更畅通、更迅速的惠民利企服务,更好解决企业涉税涉费诉求,用实打实的政策红利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为城市“烟火气”注入“税力量”。(何剑眯)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