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还有许多立异鱼丸,比方企鹅形状的鱼丸、七彩色彩鱼丸,宛如身着花衣,非常吸睛。”小营员刘奕辰说。
“这个跟盲盒相同,能翻出各种福字,还有福道呢”“这儿可以集五福啊,有团圆福、友善福、健康福、财富福,还有状元福”……小营员们一边摄影,一边不忘记笔记。
林师傅选用新鲜鳗鱼,除掉杂质、剁成鱼糜,混入番薯粉、拌和制成鱼浆,然后一手抓起鱼浆,一手拿起肉馅,握紧五指,稍一用力,一粒丰满的鱼丸便从虎口处“挤”出……通过这几步,一条鱼就变成了一粒丸。
林师傅教得很仔细,营员们学得有模有样。小营员马锦浩学得很快,前后包了30多粒鱼丸,被师傅称作“鱼丸小能手”。
“好香!”“很Q弹”“我能吃20多粒”……营员们还亲身品尝了自己制造的鱼丸。林师傅用肉燕调配鱼丸,让营员们尝到了“沉鱼落燕”。
“文章可以写什么呢?咱们我们可以写活动、写鱼丸、写发现、写感触、写文明、写考虑等。然后,使用修辞手法、设问等方法,拟个好标题,比方《鱼丸,在舌尖上“蹦迪”》《鱼丸:隐藏在连江的绝世瑰宝?》等,来招引读者注意力。”
肖洁教师还要点讲解了“捉住要点写见识、调集感官写感悟、发挥幻想写文明”等技巧。
小营员陈欣洋说:“鱼丸文明是闽都文明的重要组成,小小鱼丸不仅是美食,更寄托着乡愁。”
小营员王汐悦说:“鱼丸有拳头巨细,福州人切成几块,与家人一同吃,有着团团圆圆的涵义。”
小营员卓陈杭说:“人们称誉鱼丸是‘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连江的鱼丸之旅,让我对鱼丸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鱼丸,第一次来到鱼丸之乡,也是第一次见到国际最大的鱼丸。”小营员刘彦希用了三个“第一次”,来描述此次鱼丸之旅。
“这是孩子第一次参与没有家长陪同的活动,既让孩子得到了训练,也能沉溺式体会鱼丸文明,不论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触摸到了与校园讲堂大不相同的常识,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可以说是学中玩、玩中学,收成颇丰!”小营员家长江燕说。
“鱼丸这项非遗技艺需求传承下去,就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所以,这样的鱼丸主题活动很有含义。”林宇峰说。
值得一的提的是,福州鱼丸博物馆是在明代八闽名士游琏新居进行规划布展,是连江在古建活化使用上的一次立异,将魁龙坊内的鱼丸文明、崇文文明、名宦文明、古厝文明等元素交融,完成了“城内有街、街内有厝、厝内有馆”的三者合一。展开“鱼丸之旅”活动,能愈加进一步带旺连江古厝游、研学游,助力当地渔文旅交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