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手工制作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福州鱼丸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政策支持与标准引领下,借助机械化生产的东风,福州鱼丸正不断做大做强。
在福州,“无鱼丸不成席”的俗语家喻户晓,鱼丸不仅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更承载着团圆美满、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这颗小小的丸子,历经岁月沉淀,从民间小吃慢慢地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福州鱼丸历史悠远长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地百姓依海而生,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将鱼肉制成鱼丸以保存的方法,从此鱼丸在福建沿海兴起。传统福州鱼丸制作流程与工艺讲究,精选新鲜海鱼,去骨去皮后取肉泥,加入番薯粉、姜末、胡椒粉等调料,经反复摔打,赋予鱼丸独特弹性,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如今,福州鱼丸产业蓬勃发展。福州享有“中国鱼丸之都”的美誉,全市拥有50多家鱼丸生产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带动10万余人就业。2023年,福州鱼丸产量超22万吨,系列新产品覆盖全国市场,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扶持。福州市有关部门积极作为,一方面组织鱼丸协会和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文化及食品安全宣传展会活动,提升“福州鱼丸”品牌知名度。如在渔业周・渔博会期间,组织15家公司参与展区展示,举办鱼丸文化展、千人大火锅等活动;联合连江县举办福州(连马)鱼丸文化节,邀请台胞及马祖乡亲参与,线上线下联动,开展产业技能竞赛,发布鱼丸美食地图等。另一方面,2021年8月牵头组织30家重点企业成立福州市鱼丸协会,随后连江县、长乐区鱼丸协会也相继成立,推动鱼丸产业“抱团”发展,为规范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标准建设同样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市鱼丸协会结合福州鱼丸特点,审定出台团体标准,对鱼丸制作的原辅料、感官要求、卫生要求及标签标志、运输贮存、保质期等作出明确规定,并依据“鱼糜占产品质量比例”进行等级分类,有效解决了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依据。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机械化生产成为提升效率与品质的关键。以连江鑫博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CEO黄秋来致力于食品机械研发,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与多年改进,成功研发出包心丸子机、双头丸子机等多款设备。其生产的第九代多功能包心丸子机备受市场青睐,内附超150种工艺配方,不仅能生产鱼丸,还可制作肉丸、虾丸、狮子头等。该机型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一键选择”,生产速度大幅度的提高,每分钟可产400粒包心丸子产品,最大日产达9吨;若加工实心丸子,每分钟可产800粒,最大日产能达16吨,且丸子成形好、口感稳定。目前,鑫博公司的设备已销往广州、武汉、上海、山东等地。
从传统手工制作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福州鱼丸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政策支持与标准引领下,借助机械化生产的东风,福州鱼丸正不断做大做强。